文化中南
最新公告
2022-05-09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中南 >> 文化中南 >> 正文

红楼 :百年红楼,湘雅见证(下)

发布时间:2019-06-05    作者:郑澳杰 谢宗霖    浏览次数:


医学圣殿

1922年,美国教育考察团来华访问,确认湖南湘雅与北京协和是中国当时最好的医学学校。从此,“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在百姓中传开。而红楼作为“南湘雅”的标志性建筑,一直是肩负临床教学、医疗抢救、科学研究等多种任务的医疗阵地,也是一系列医学巨匠学习、工作与成长的摇篮。

毛泽东主席曾亲笔写信介绍亲友到湘雅看病,还说:“如果湘雅治不好,北京也不见得能治好”,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湘雅医疗工作的信任。邓小平等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亲切接见湘雅医护人员,并给予高度评价。“一部中国西医发展的百年史,几乎半部由湘雅人写就。”纵观青史,方知此言不虚。在中国医学史上,尤其是中国西医发展的近100年历史上,青史留名的湘雅人灿若星辰。他们都曾在湘雅红楼孜孜以求,他们都从红楼里走出,他们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颜福庆,第一个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的亚洲人。曾任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湖南省人民医院首任院长、上海第一医学院首任院长、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等。

汤非凡,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人,“衣原体”之父。他建立起中国第一支防疫队伍,生产了中国自己的青霉素、狂犬疫苗,牛痘疫苗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

张孝骞,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消化专业团队,在临床上第一个使用组胺法化验胃液,被喻为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

李振翩,抗日战争时期获国民政府中将军衔,1949年定居美国,创建美国中国医学科学中心,任第一届华盛顿华人协会会长,为中美医学交流和中美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谢志光,我国最早从事放射学和肿瘤学的医学工作者之一,中国放射医学的奠基人

……

改革开放之后,红楼里继续书写着湘雅人奋斗的历史。夏家辉,长期从事医学遗传学教学科研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宏灏,长期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通过遗传学专家卢惠霖、卢光琇的不懈奋斗,中国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出现在湘雅红楼。1982年1月16日,卢光琇指导的中国首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诞生。

1990年到2000年,湘雅人走在了外科移植手术的前沿。红楼中,医生们成功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异位肝移植、江南首例心脏移植、湖南首例单肺移植。

……

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垢,虽然我们只能在一些发黄的相片中追寻前辈们留下的回忆,感悟前辈们奋斗的艰辛,但是他们值得我们永远的敬重——他们用青春热血,诠释了湘雅的品牌,书写了中国医学近代发展史的光辉历程!

记忆载体

跨入新世纪,当年与湘雅医院一起创办的雅礼中学和湘雅医学院都早已换址,离开了蔴园岭校区,惟有医院继续守候在湘雅“老区”,但红楼依旧是一代人记忆的载体。

2011年3月,湘雅医院“红楼”入选湖南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理由是:它很好地结合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与中国传统的装饰手法,代表了中国建筑与世界的融合;它煎熬过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屹立不倒;它作为载体让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走向光明,薪火相传。

2013年7月4日,原湘雅医院“红楼”建筑经理斯坦利 · 威尔逊的后人凯文 ·凯利 · 威尔逊一家来到湘雅医院,参观红楼,并向院史馆赠送珍贵史料。他说道:“从亲人的描述和照片中我认识了这座 ‘红楼’,但直到来到现场,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还要壮丽。”

2013年10月14日,十多位雅礼协会、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专家教授来湘雅访问。在美国雅礼协会和中南大学的安排下,湘雅之家“红楼”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招待会。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雅礼协会董事吴巴瑞在致辞中提到:“我们身后的这栋红楼拥有百年的历史,但今天大家欢聚在这里不仅是红楼精神的延伸,同时也是我们友谊的延伸,健康理念的延伸。我们在此处书写着历史。”

2014年,正值湘雅百年校庆,董陵先生撰文回忆了他们一家人的红楼情。“我的母亲在红楼的病房里诞生,外公为她取名叫汤梦湘,其名字不言而喻。我的外祖父汤非凡先生在红楼光辉而勤勉的一生,令我唏嘘感动。”跨越一个世纪,董陵的五代亲人与湘雅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身上无不铭刻着“湘雅红楼”的印迹。

今天,红楼还在进行自2013年11月23日开始的大修工作。这次维修改造工程对建筑的外貌在设计中完全保留,室内改造则充分考虑了现代医院的特点,做到布局合理、流线清晰、环境舒适和结构安全,保障湘雅老红楼在下一个百年里能继续为广大病友服务。

湘雅红楼,这是一个滚烫的名字。从诞生到发展,从摧毁到重建,她坚守着一个世纪铮铮历史的荣辱繁华,唱响着数以万计湘雅仁医的岁月之歌。红楼初建之时,一方土地孕育一座学园,她秉承“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遂必专”的院训,担起育人之职。如今,百年之后的她沉香愈浓,回眸发展轨迹,凝望崭新辉煌,督促着莘莘学子,于时光中苦行,于白大褂下倾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