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中)
发布时间:2016-11-17 作者:胡遂 浏览次数:
第三个好色的是楚怀王。楚怀王就是当时屈原在世时的那位君王,他宠爱的女人叫郑袖。郑袖尤其擅长挑拨离间,让楚怀王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把他放逐到汨罗江一带,最后屈原披发长吟甚至投江而死。楚国就吃了这样的亏,不能跟秦国共争天下。但是有句话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人是不甘心灭亡的!尽管秦国人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但是最后来清算秦朝,把秦朝推翻,甚至取代秦朝建立汉朝的人就是楚人。一个是楚霸王项羽,另一个则是刘邦。所以楚国的君臣时时刻刻保持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忧患意识,时时刻刻以先王辛苦创业的精神来进行传统教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是我们湖湘文化精神的起源。
尽管惨遭流放,但屈原不仅是楚地等湖湘文化的起源人,而且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特别是诗歌史上也可以说是第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无独有偶,汉代遭贬谪的官员也经常流放到这儿来,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贾谊。贾谊在当时本是才俊,皇帝当时也非常信任他。但是很多老谋神算的老臣,非常嫉妒所以陷害他,把他贬到长沙来当长沙太傅。贾谊当时很年轻,经不起这样的挫折,长沙又是湿冷之地,湿气很重,内外交困,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但贾谊和屈原一起给我们留下了“屈贾之乡”的屈贾文化。
从汉代过渡到六朝后,湖南出现了第一座寺庙。如今湖南寺庙很多,哪一座是湖湘第一大禅呢?是岳麓山上麓山寺,后来传到南岳。其实从南北朝到唐代,湖湘都处于一种不开化的蛮荒之地的情况。而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诗史上的泰斗,都是在人生低谷时才与湖湘有缘。李白号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是他游了大半辈子就是不游到湖南来,游到湖北的黄鹤楼就不往南边来了。直到晚年,隐居在庐山学道的李白遇到了安史之乱。当时有一位唐玄宗的儿子,第十六子,叫永王李璘,他想在江陵起兵勤王。他知道李白在庐山上后,就请李白到军营中间,拜为军师。李白就来到军营中间,但是李白并没有政治才能,所以一天到晚就在那里喝酒,喝了以后就写诗,“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等等。随后永王李璘被唐肃宗打为叛乱,李白也被抓起来,被判流放到越南充军。到越南就要经过湖南。因为这样的机缘李白第一次经过湖南境内,来到岳阳楼上,在当时受到了很高的礼遇。当时的岳阳太守,请他到岳阳楼上痛痛快快地喝了三天酒,喝到李白看到洞庭湖都不是水了,全都是酒了。有诗为证:“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江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在这喝了三天酒之后,才继续西行。
杜甫也是前半生从未踏足湖南,直到晚年漂泊西南,当他听到河南河北平定了叛乱,收复了失地,于是就要回到自己的河南老家去,当时从三峡出来要到河南必须经过湖南岳阳。来到岳阳的杜甫感概万千,有诗为证:“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不愧为诗圣!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都是国家和人民。杜甫本来应该是北上的,但是不幸的是北方又起了战争,无法北上。于是杜甫用一条破船带着他一家老小只好南下,从岳阳南下来到长沙,当时叫做潭州,在潭州停留了一段日子,从潭州往南走就是衡州即今天的衡阳,再继续往南走就到了郴州。他有一个远房的舅舅在郴州做官,当时薪水不错,杜甫当时打算来投靠这位舅舅——崔伟。船到耒阳时涨了大水,五天五夜都不能上岸,饥寒交迫。当时耒阳县的县吏听说杜甫是个诗人,于是就打发差吏送去五斤牛肉、五斤白酒,杜甫拿到吃的以后就死了,死在这条湖湘的破船上。那么杜甫的墓究竟在哪?很多地方都在争,湖南有两个地方各持己见,一个是耒阳,另一个就是平江。为什么是平江呢?因为杜甫去世之后很多年,他的子孙都没有钱把他的棺材抬回河南安葬,他的棺材长期被安放在岳阳,平江就属于岳阳地区,甚至平江还有一户杜姓人家说自己是杜甫的后代。但杜甫最后的安葬之地,依然扑朔迷离。总的来说,在唐代,一些重要文人在遭遇贬谪之时才会到湖湘这块土地上来。
湖湘文化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北宋的时候潭州岳麓山脚下就盖起了一个茅屋,这个茅屋不收学费,专门教平民子弟。谁盖的呢?是麓山寺里下来的两个和尚。一个叫孙瑞,一个叫孙志,当时办学成果非常好,于是潭州太守就接管过来,盖成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也越办越好,惊动了当时的皇帝宋真宗,即宋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一个提倡学习型社会的皇帝,有诗为证:“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甚至亲自为岳麓书院题名,今天我们看到的“岳麓书院”四个字就是宋真宗的笔迹。除此之外,宋真宗还特地拨了专款,岳麓书院自然越办越好。
由岳麓书院带动,当时整个湖南地区都兴起了一股开办书院的风气。书院是什么?书院就是我们今天的私立学校,民间自己办的学校,大部分都是集资办的。我们今天讲全国最著名的四大书院版本很多,但是不管是哪个版本都少不了岳麓书院,甚至岳麓书院都是排名第一的。当时人才辈出,湖湘大地以文化和教育为先首的优良传统也由此而来。
岳麓书院建于公元976年,直到今天已是千年学府,中间改的名称也很多,正式改成湖南大学是在1926年。岳麓书院毫无疑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甚至书院里面那么多副对联,每副对联都有他深刻的内涵。其中一副对联悬挂在讲堂之上,放在非常显眼的地方。“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所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悠归”,这幅对联的作者是乾隆年间岳麓书院的院长,旷敏本先生。它集中体现了儒家人身修养的目标:内圣外王。内圣是什么?就是提高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建设,朝着成贤成圣的目标努力。外王是什么?就是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份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感,要有一份担当。上联体现的是修养,下联则集中体现了责任。上联云: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它告诉我们只要你活在世界上,只要你做事,只要你做人就会有人来评价,被人说是常态,我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去面对这些负面的批评和正面的表扬。至于这些意见说得正确不正确,那就要由我们的内心来审定。正确叫“是”,我审定了认为这是正确的,那么我接受并改正;不正确叫“非”,我审定了是不正确的,那么我就要有一种修养,不往心里去。不能因为别人在胡说八道,或者是有意的造谣攻击,就干扰破坏我们的工作和心态。那么每个人的内心能自我审定吗?当然能审定,但前提是你的内心必须是正心!《大学》这本书中间讲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半,怎么样才能把身体修好呢?《大学》还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以其实还有一半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我们的修养怎么样才能做好呢?由我们内在的真知来决定。所以当你的心思是正的,站在天下为公的立场上,你得出的结论就是不会错的。“得失安之于数”,他告诉我们人世就是一个字:“数”。人生充满变数!也就是说你目前所得到的说不定后来又变成了失去的呢?你目前看起来是失,说不定后来又得到了呢?有个成语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有个成语叫做“因祸得福”!祸福相依,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我们这些都无法掌控。但是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修养。
(待续)